變遷之書

「人死後會變成蛇,蛇死後再變成老鷹,最後變成水,安靜地流走。」——排灣族神話

「Hakaw Utux 在太魯閣族語是彩虹橋的意思,「氣候」這個詞讓她們想到這個傳統文化的字詞。在太魯閣文化,過世的人會走上彩虹橋。而族人在太魯閣的山上生活也很常在山與山之間看到彩虹,所以彩虹也是觀察山上氣候變化的重要對象。往往看到彩虹,就表示天氣要轉好了。」

「引用吧」第四階段呈現「變遷之書」與四組台灣藝術家與團隊合作展出,在奠定於與「引用吧」長時間的對話與討論之下,對氣候變遷的主題發展出的回應。相對於在主流論述中顯得抽象、巨大且無形的氣候,展出藝術家從天氣、潮汐、體感、代謝等細微與親密之處著眼,試圖將其中的變化看待為學習的對象與展開想像的入口。

森人-太魯閣藝駐計劃此次的呈現「Hakaw Utux」,透過調查、收集部落女性長者在過去與現在兩種時空用以溝通的日常詞彙,紀錄其生命與所處環境的種種改變。當「氣候」的現代語言已無法捕捉與自然關係的傳統智慧與信仰,Hakaw Utux 試圖以學習族語為路徑,建構一部關於變遷的聲音字典。

王郁媜於今年夏天起展開以田野調查作為藝術實踐的駐地計畫,探索台灣特有紅樹林生態系,海上森林、濕地與潮間帶之地景,在這個階段性成果中試圖親近紅樹林的生命,並以參與式書寫創造一個複數聲音的空間,從中以流動、邊緣與關係性的變動視角,體驗氣候變化中的「變化」概念。

張致中則在同年的夏天走訪了氣候變遷下異常高溫的申根區的北界、挪威與俄羅斯、芬蘭接壤的極北城鎮Kirkenes,以在旅程中折損的一雙Gore-Tex防水靴的「人造之膜」為隱喻,討論追求恆常體感下隱含的殖民性,並試圖在季風身體面臨的種種變動經驗下,從膜的內層理解舒適的本質。

軟爛的近期行動受到the weathering collective的《風化田野指南》所啟發,將氣候變遷的弘大敘事體現在個人的身體經驗中,此次設計的聲音引導作品「引用風化」,邀請觀眾以自己的身體作為微型的變遷觀測站,在身體內部與自然環境之間連結感受,並從中展開對於「我們」的思考。

「變遷之書」期待透過這些進行中的嘗試與練習,突顯非西方的技術、在地知識與關係的建立之價值,並鼓舞各種關於聆聽、調頻、書寫與去學習(unlearn) 的行動參與,以此作為談論氣候關照與正義的具體體現:知行合一。

合作夥伴:PUNOS (芬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