繞道塵世:風化田野指南

引用吧 IV – 變遷之書

 

《風化田野指南》是由 the weathering collective 所研發,Astrida Neimanis 與 Jennifer Mae Hamilton 所共同撰寫。由吳礽喻與徐詩雨中文化之後,於台中無家者市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金門潮間帶的鱟、桃園兒童美術館的參與者一起進行過幾場共同體驗風化的行動。這次在本事藝術的展出是在過去的版本上進行改寫。

 

「一千萬年前,位於菲律賓海板塊上的呂宋島孤開始往西北方移動,約六百萬年前與歐亞大陸東南邊緣碰撞,使台灣島露出海面,並形成高聳的褶皺山脈,稱為『蓬萊造山運動』。台灣島愈來愈高,河流逐漸進行侵蝕堆積,形成現今的西部沖積平原。(…)
距今三百萬年前,東部海岸山脈核心的呂宋火山島孤逐漸與中央山脈併接在一起,生成花東縱谷,亦成為兩大板塊的縫合處。
由於往西北方移動的菲律賓海板塊一部份在琉球端隱沒到北台灣島之下,形成琉球島孤,自兩百八十萬年開始,斷續在台灣大屯山及基隆嶼、棉花嶼等外海地區形成大規模的火山噴發,直至距今二十萬年前才停止。」(黃美傳,2018)

 

想像我們所在的位置,地幔擠壓,火山噴發二百八十萬年所堆積而成的岩漿;
時空遠近,台北潟湖、關渡濕地;
向內收回,淡水河、中港溪、基隆河、防潮提;

 

回到這個河水與古老火山熔岩冷卻形成的交匯處的現代建築,你和大家都共同身處的地方,由現代建築必備的基礎設施,提供了舒適的溫度、溼度、照明與清潔。你知道最近的山頭要怎麼抵達嗎?你知道距離最近的河流,又要走多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