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演

munus II : 免疫與社群的當代治癒術

munus II : 免疫與社群的當代治癒術

munus I – 希瑪利.辛格.索恩:靜態山域

munus I – 希瑪利.辛格.索恩:靜態山域

變遷之書

變遷之書

Zoë

Zoë

第三極療癒

第三極療癒

熊洞

熊洞

munus II : 免疫與社群的當代治癒術

文 / 吳虹霏​ 在拉丁文中,”munus”是免疫(immunity)與社群(community)的共同字根,既意味著禮物,也承載著責任,這個詞彙的雙重性恰好映照出當代知識生產與社群建構中的複雜糾葛——munus計畫探索團結與療癒的未竟之處,企盼創造空間審視、討論集體文化中的成癮與發炎狀態。 過去兩年多來,引用吧嘗試打造另類知識與流動社群的基礎設施,刻意置身主流學術系統之外的荒野,探索遊牧的風景與生態系,期望這對中心的背離,是朝向日常實踐與真實社會的回歸。透過讀書會與各種介於私密與公眾之間的聚會,透過休息、詩歌、科幻、囈語、漫遊,我們卸下被標準化的思考模式,與對理性及確定性的依賴,練習擁抱感受、敘事、分享與紀錄的多重可能。 在這個脈絡下,我們所尋求的「免疫」是一種面對不安與疾病的能力,這不僅包括面對鬆散、缺乏明確路徑所帶來的不適與自我質疑,也包含覺察利益導向、認知資本主義式的知識生產模式,以及其中多刺的道德協商。我們如何避免奪取他人從苦難中提煉的「藥方」,並以此聲稱能治癒這個社會? James C. Scott說過,「只有在關係中,我們才能思考它們隱含的排斥和對比。」如果困境換個角度看也是禮物,特權如何成為綑綁我們的債務;自私如何成為弱者的悲劇,集體承擔如何淪為幸運者的空談?而當日常中早已潛伏著迫近的危機,當身與心總有無以名狀的徵候,又能如何面對「集體」與「免疫」兩字共存的複雜? 或許,真正得以延續的團結不是建起一道名為共識的牆,而是即使在走散分離之際,在顛簸與搖搖欲墜的生存之際仍能保持關係[註1],仍能用秘密的、機運的、直覺的方式,將我們的心集結在一起,以在迎向撞擊之時,可以敞開保全每個個體,不至碎裂。[註2]正是在面對不確定性的相互承擔中,munus的寓意得以顯現——不是逃避責任,而是重新定義責任的邊界與「我們」的關係。 munus是關於學習看待知識與關係的不舒適地帶,用半透明[註3]的透鏡重新審視世界。我們選擇繞遠一點的路,或是維持審慎的間隙端詳那些說起來總很容易發光的理想,同時試圖與世界建立起帶著某種距離卻又互相依賴的關係。我們從不安、疾病、混亂與摩擦中獲得啟示。這個展覽絕不是通往療癒的直達車,但歡迎把與每件作品、每段文字相遇的經驗轉化成一場場深度的按摩——在痠痛甦醒、僵硬推擠,在發炎筋膜的疏通過程中,我們尋求困局的轉動可能,在痛楚與快活的交界處,發現新的生機。   展出藝術家|張恩滿 、張紋瑄、鄭亭亭、 全昭侹、魏澤 策劃單位|引用吧 (citing bar)合作夥伴|漂流課程 (Drifting Curriculum) 特別企劃|munus編輯台 贊助單位|國藝會、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多媒體設備贊助|洪建全基金會、台灣松下電器 [註1]啟發自作者與變異派學校(The School of Mutants)的訪談對話 [註2]原文“collectivize your heart so it breaks open and not apart” ,引用自 Hospicing Modernity...

  • 時間

    2025.07.05 - 2025.08.30

  • 藝術家

    張恩滿 、張紋瑄、鄭亭亭、 全昭侹、魏澤

View Project

munus I – 希瑪利.辛格.索恩:靜態山域

「直到最後,轉移的不是疾病,而是愛的增生。」 — 希瑪利.辛格.索恩 (Himali Singh Soin)   2024一整年,世界依舊籠罩著分歧與衝突、戰爭、右派保護主義、極端氣候災害、疾病的當代現實,「引用吧」定錨於帶有義務與禮物意涵的“munus”一詞的古老智慧,延續並深化自2023年開啟的各種圍繞在關照與解殖的概念與實踐,以讀書會與各種聚會的集體方式,試圖探問:「在這個千瘡百孔的世界,我們能透過同在一起,共同生產出什麼樣的當代治癒智慧?」(munus為community的字根) 策展計畫munus 奠基於這些讀書社群收穫的啟發與所面臨的難題,近一步聚焦免疫的角度(munus亦為immunity的字根),踏入模糊與不舒適地帶,包括生命背負的共業、集體的「文化疾病」(cultural dis-ease),以及《善終現代性 》*所指向的,語言無法穿透的灰階、矛盾與半透明的現實,如何造就了團結與療癒的 (不)可能。 munus展覽的上半場奠基於藝術家希瑪利.辛格.索恩 (Himali Singh Soin)的「半透明」(On Translucency) 宣言概念,藝術家在近年的創作從冰、石油、鹽等物質媒介揭示被遺忘之故事與推測另類的未來,在清澈透明與絕對色彩之間,朝向非人類的智慧— 接受無法全知,允許情感的擾動,有條件的坦露/隱藏/吸收資訊,既獨立又相連。在其宣言中,藝術家認為「半透明是以另一種光,觀看這個不定的、多孔滲漏的,在每個事物之間以薄膜相接的世界。」 展覽的主體作品則是進行中的「靜態山域」(Static Range)系列,從冷戰時期的喜馬拉雅山、英國Sellafield核工業園區,至作為美國太平洋核試驗場的馬紹爾群島,在彩虹色的核子流動中,推想著被攔截或失落的訊息。作品以山、原子、鳥、藥草與神祇的視角,穿梭在深層時間、人類的愛與苦痛的歷史、突發與未知的生態災難相遇交疊的多重時間宇宙,撐開限制住我們的單一敘事,與對於國族、安全、穩定等種種現代性依賴,與因此而生的污染、審查等暴力展開親密對話。滲透並傳導其中的符號既是警戒的訊息也是治癒的處方,如同在「肯定」 (Affirmation)一作中,山對原子的訴說:「這封信將許多失語的「他方」相連」。 然而這並不只是一個天真浪漫的對治癒與團結的跨物種讚頌,而更是透過泥濘混濁的末日奇觀的透鏡,感知那極其複雜的現實—「相連」絕不只有美好的,糾纏在一起的還有病毒與瘡疤,我們以為追求與抵抗的遠在線性的兩端,事實上它們都混雜在每一個活著的片刻,甚至彼此仰賴著—解方蘊含在毒性中、神性蘊含在淪喪中,失敗與終結也藏著愛與祝福。 *Vanessa Machado de Oliveira 所著的《善終現代性》一書為策展計畫的重要啟發之一,全名:Hospicing Modernity: Facing Humanity’s Wrongs and...

  • 時間

    2025.04.12 - 2025.06.07

  • 藝術家

    希瑪利.辛格.索恩

View Project

變遷之書

「人死後會變成蛇,蛇死後再變成老鷹,最後變成水,安靜地流走。」——排灣族神話 「Hakaw Utux 在太魯閣族語是彩虹橋的意思,「氣候」這個詞讓她們想到這個傳統文化的字詞。在太魯閣文化,過世的人會走上彩虹橋。而族人在太魯閣的山上生活也很常在山與山之間看到彩虹,所以彩虹也是觀察山上氣候變化的重要對象。往往看到彩虹,就表示天氣要轉好了。」 「引用吧」第四階段呈現「變遷之書」與四組台灣藝術家與團隊合作展出,在奠定於與「引用吧」長時間的對話與討論之下,對氣候變遷的主題發展出的回應。相對於在主流論述中顯得抽象、巨大且無形的氣候,展出藝術家從天氣、潮汐、體感、代謝等細微與親密之處著眼,試圖將其中的變化看待為學習的對象與展開想像的入口。 森人-太魯閣藝駐計劃此次的呈現「Hakaw Utux」,透過調查、收集部落女性長者在過去與現在兩種時空用以溝通的日常詞彙,紀錄其生命與所處環境的種種改變。當「氣候」的現代語言已無法捕捉與自然關係的傳統智慧與信仰,Hakaw Utux 試圖以學習族語為路徑,建構一部關於變遷的聲音字典。 王郁媜於今年夏天起展開以田野調查作為藝術實踐的駐地計畫,探索台灣特有紅樹林生態系,海上森林、濕地與潮間帶之地景,在這個階段性成果中試圖親近紅樹林的生命,並以參與式書寫創造一個複數聲音的空間,從中以流動、邊緣與關係性的變動視角,體驗氣候變化中的「變化」概念。 張致中則在同年的夏天走訪了氣候變遷下異常高溫的申根區的北界、挪威與俄羅斯、芬蘭接壤的極北城鎮Kirkenes,以在旅程中折損的一雙Gore-Tex防水靴的「人造之膜」為隱喻,討論追求恆常體感下隱含的殖民性,並試圖在季風身體面臨的種種變動經驗下,從膜的內層理解舒適的本質。 軟爛的近期行動受到the weathering collective的《風化田野指南》所啟發,將氣候變遷的弘大敘事體現在個人的身體經驗中,此次設計的聲音引導作品「引用風化」,邀請觀眾以自己的身體作為微型的變遷觀測站,在身體內部與自然環境之間連結感受,並從中展開對於「我們」的思考。 「變遷之書」期待透過這些進行中的嘗試與練習,突顯非西方的技術、在地知識與關係的建立之價值,並鼓舞各種關於聆聽、調頻、書寫與去學習(unlearn) 的行動參與,以此作為談論氣候關照與正義的具體體現:知行合一。 合作夥伴:PUNOS (芬蘭)

  • 時間

    2023.11.25 – 2024.1.20

  • 藝術家

    <a href="https://www.yuchenwang.com/" target="_blank">王郁媜</a><br><a href="https://treetreetreeperson.art/" target="_bank">森人</a><br><a href="https://changchihchung.jimdofree.com/" target="_bank">張致中</a><br><a href=" https://linktr.ee/lam_nua" target="_blank">軟爛</a>

View Project

Zoë

「引用吧」的第三階段與藝術家鄭亭亭合作,呈現關注移民、女性、心理健康和死亡的計畫《Zoë》與其延伸行動。 《Zoë》為一雙頻道錄像及出版品,藝術家重新拜訪在1992到1995年間駐巴黎的台灣作家邱妙津所寫的《蒙馬特遺書》 ,書中包含二十封Zoë(邱妙津在書中所使用的名字)寫給前女友、好友或沒有署名的信,在寫完最後一封信的一個禮拜後,邱妙津於其蒙馬特的住宿地點自殺。 在巴黎駐村期間,藝術家鄭亭亭邀請了九位住在巴黎的女性移民,到書中主角Zoë曾去過的地點,以自己的母語重新詮釋書中的信件,而這些行為也藉由錄像被記錄下來。除此之外,九位參與者的個人訪問也在出版品以及雙頻道錄像中以字幕的方式,平行地與28年前的故事一起呈現。 在此次於本事藝術的展覽中,藝術家再次邀請了九位居住台灣的女性移民,以讀本的方式詮釋當時在巴黎的九位移民的訪談,這九位位於台灣的參與者也會受到藝術家的訪問、紀錄。這些關於全球女性移民的故事將如此一直被書寫、朗讀下去,透過引用的行動 – 將文字唸出的 Speech Act,此計畫盼能在已消逝的生命中牽引、連結,在看似孤絕的個體處境中重新建立關係。如同邱妙津的好友賴香吟曾說的:「作者確實已死,可書寫有其未來。」 (該計畫獲得文化部選送文化相關人才出國駐村交流計畫創作發表補助。) – 鄭亭亭畢業於英國倫敦西敏大學攝影學及金匠大學純藝術碩士。 在作品中,鄭亭亭利用影像、聲音、行動及參與,來製作裝置、表演及互動介入。他對於文化及認同,亦或是個體之間的關係感到有興趣,藉由設計實驗或調查來研究兩者之間的關係,並探討被忽略的歷史以及社會事件。 其曾在倫敦Ben-Uri美術館、Iniva國際視覺藝術中心、曼徹斯特華人當代藝術中心、西班牙Addaya藝術中心、柏林GlogauAIR、越南Zero Station、首爾MMCA國立美術館、台東美術館等地駐村。 曾在台灣、香港、日本、英國、西班牙、匈牙利等藝廊及機構舉行個展,其他展覽則包括—深圳香港建築雙年展、莫斯科年輕藝術雙年展、巴西聖保羅Videobrasil當代藝術雙年展、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及位於關渡美術館、國立台灣美術館、中國國家美術館等其它聯展,並為2021東京雙年展展出藝術家之一。

  • 時間

    2023.09.02 – 10.28

  • 藝術家

    <a href="https://www.chengtingting.com/work.html" target="_blank">鄭亭亭</a>

View Project

第三極療癒

繼2022年的聯展「作浪」與今年於台北當代的個展,此次展出希瑪利.辛格.索恩(Himali Singh Soin) 近期兩個重要系列作品:「我們相應如是」與「如何偉大」,作為對於當代療癒、歷史與科幻文學、生態交織的討論延續。 「引用吧」的空間現場也呈現此兩系列作品相應而生的詩句、聲音與出版,期望能透過跨領域方法,開展對於非線性、複數的另類宇宙觀的認識,並將於展期間持續進行翻譯、研究與活動。 – 希瑪利.辛格.索恩(Himali Singh Soin)1987年生於新德里,現居住和工作於倫敦和新德里。其跨學科作品透過自然環境的隱喻,構建了揭示人類和非人生命之間非線性纏繞的推測性宇宙觀。她的詩意方法探索了各種知識技術,跨越科學、直覺、原民智慧和煉金術過程。 索恩的近期重要個展包括 「第三極」,提森-博內米薩博物館(2022)與Static Range,芝加哥美術館 (2022)。她是2019年Frieze藝術家獎的獲獎者,也曾在蛇形藝廊(英國倫敦)、白教堂美術館(英國倫敦)、達卡藝術高峰會(孟加拉達卡)、Gropius Bau(德國柏林)、薩默塞特府(英國倫敦)、德維藝術基金會(印度德里)、Performa(美國紐約)、米格羅斯當代藝術博物館(瑞士蘇黎世)、上海雙年展(中國)與 DESERT X (美國)等國際重要機構展出。  

  • 時間

    2023.06.17 – 08.05

  • 藝術家

    <a href="https://www.himalisinghsoin.com/ " target="_blank">Himali Singh Soin</a>

View Project

熊洞

首檔展覽「熊洞」受到加拿大原住民口傳故事與兩位展出藝術家的生命經驗啟發,意在審視均質時間、線性發展與資本進步共構下,耗竭的藝術生產與身心運行狀態。藉由對單一度量時間觀的重新思考與設定,展開另種更具對話關係的生存節奏、尺度與形式,以通往更具持續性與創造力的世界創造(worldmaking)。 藝術家丁昶文、王湘靈在展覽中呈現啟發他們創作的休息、迴返、作夢及公路旅行,以孤獨荒涼的奇幻地景,作為想像異質時空的通道。回望既往、獨白、無意識與「不事生產」的邊陲風景相映對話,在自然力量不斷積累與收回的交織處,脫離線性時間,喚起更敏銳的觀看與感受,在看似全無一物的空地上,讓物質說其語言,讓身體與思想皆有處安放。

  • 時間

    2023.03.04 – 04.29

  • 藝術家

    <a href="https://tingchaongwen.weebly.com/" target="_blank">丁昶文</a><br><a href="https://www.hsianglinwang.com/" target="_blank">王湘靈</a>

View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