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演

變遷之書

變遷之書

Zoë

Zoë

第三極療癒

第三極療癒

熊洞

熊洞

變遷之書

「人死後會變成蛇,蛇死後再變成老鷹,最後變成水,安靜地流走。」——排灣族神話 「Hakaw Utux 在太魯閣族語是彩虹橋的意思,「氣候」這個詞讓她們想到這個傳統文化的字詞。在太魯閣文化,過世的人會走上彩虹橋。而族人在太魯閣的山上生活也很常在山與山之間看到彩虹,所以彩虹也是觀察山上氣候變化的重要對象。往往看到彩虹,就表示天氣要轉好了。」 「引用吧」第四階段呈現「變遷之書」與四組台灣藝術家與團隊合作展出,在奠定於與「引用吧」長時間的對話與討論之下,對氣候變遷的主題發展出的回應。相對於在主流論述中顯得抽象、巨大且無形的氣候,展出藝術家從天氣、潮汐、體感、代謝等細微與親密之處著眼,試圖將其中的變化看待為學習的對象與展開想像的入口。 森人-太魯閣藝駐計劃此次的呈現「Hakaw Utux」,透過調查、收集部落女性長者在過去與現在兩種時空用以溝通的日常詞彙,紀錄其生命與所處環境的種種改變。當「氣候」的現代語言已無法捕捉與自然關係的傳統智慧與信仰,Hakaw Utux 試圖以學習族語為路徑,建構一部關於變遷的聲音字典。 王郁媜於今年夏天起展開以田野調查作為藝術實踐的駐地計畫,探索台灣特有紅樹林生態系,海上森林、濕地與潮間帶之地景,在這個階段性成果中試圖親近紅樹林的生命,並以參與式書寫創造一個複數聲音的空間,從中以流動、邊緣與關係性的變動視角,體驗氣候變化中的「變化」概念。 張致中則在同年的夏天走訪了氣候變遷下異常高溫的申根區的北界、挪威與俄羅斯、芬蘭接壤的極北城鎮Kirkenes,以在旅程中折損的一雙Gore-Tex防水靴的「人造之膜」為隱喻,討論追求恆常體感下隱含的殖民性,並試圖在季風身體面臨的種種變動經驗下,從膜的內層理解舒適的本質。 軟爛的近期行動受到the weathering collective的《風化田野指南》所啟發,將氣候變遷的弘大敘事體現在個人的身體經驗中,此次設計的聲音引導作品「引用風化」,邀請觀眾以自己的身體作為微型的變遷觀測站,在身體內部與自然環境之間連結感受,並從中展開對於「我們」的思考。 「變遷之書」期待透過這些進行中的嘗試與練習,突顯非西方的技術、在地知識與關係的建立之價值,並鼓舞各種關於聆聽、調頻、書寫與去學習(unlearn) 的行動參與,以此作為談論氣候關照與正義的具體體現:知行合一。 合作夥伴:PUNOS (芬蘭)

  • 時間

    2023.11.25 – 2024.1.20

  • 藝術家

    <a href="https://www.yuchenwang.com/" target="_blank">王郁媜</a><br><a href="https://treetreetreeperson.art/" target="_bank">森人</a><br><a href="https://changchihchung.jimdofree.com/" target="_bank">張致中</a><br><a href=" https://linktr.ee/lam_nua" target="_blank">軟爛</a>

View Project

Zoë

「引用吧」的第三階段與藝術家鄭亭亭合作,呈現關注移民、女性、心理健康和死亡的計畫《Zoë》與其延伸行動。 《Zoë》為一雙頻道錄像及出版品,藝術家重新拜訪在1992到1995年間駐巴黎的台灣作家邱妙津所寫的《蒙馬特遺書》 ,書中包含二十封Zoë(邱妙津在書中所使用的名字)寫給前女友、好友或沒有署名的信,在寫完最後一封信的一個禮拜後,邱妙津於其蒙馬特的住宿地點自殺。 在巴黎駐村期間,藝術家鄭亭亭邀請了九位住在巴黎的女性移民,到書中主角Zoë曾去過的地點,以自己的母語重新詮釋書中的信件,而這些行為也藉由錄像被記錄下來。除此之外,九位參與者的個人訪問也在出版品以及雙頻道錄像中以字幕的方式,平行地與28年前的故事一起呈現。 在此次於本事藝術的展覽中,藝術家再次邀請了九位居住台灣的女性移民,以讀本的方式詮釋當時在巴黎的九位移民的訪談,這九位位於台灣的參與者也會受到藝術家的訪問、紀錄。這些關於全球女性移民的故事將如此一直被書寫、朗讀下去,透過引用的行動 – 將文字唸出的 Speech Act,此計畫盼能在已消逝的生命中牽引、連結,在看似孤絕的個體處境中重新建立關係。如同邱妙津的好友賴香吟曾說的:「作者確實已死,可書寫有其未來。」 (該計畫獲得文化部選送文化相關人才出國駐村交流計畫創作發表補助。) – 鄭亭亭畢業於英國倫敦西敏大學攝影學及金匠大學純藝術碩士。 在作品中,鄭亭亭利用影像、聲音、行動及參與,來製作裝置、表演及互動介入。他對於文化及認同,亦或是個體之間的關係感到有興趣,藉由設計實驗或調查來研究兩者之間的關係,並探討被忽略的歷史以及社會事件。 其曾在倫敦Ben-Uri美術館、Iniva國際視覺藝術中心、曼徹斯特華人當代藝術中心、西班牙Addaya藝術中心、柏林GlogauAIR、越南Zero Station、首爾MMCA國立美術館、台東美術館等地駐村。 曾在台灣、香港、日本、英國、西班牙、匈牙利等藝廊及機構舉行個展,其他展覽則包括—深圳香港建築雙年展、莫斯科年輕藝術雙年展、巴西聖保羅Videobrasil當代藝術雙年展、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及位於關渡美術館、國立台灣美術館、中國國家美術館等其它聯展,並為2021東京雙年展展出藝術家之一。

  • 時間

    2023.09.02 – 10.28

  • 藝術家

    <a href="https://www.chengtingting.com/work.html" target="_blank">鄭亭亭</a>

View Project

第三極療癒

繼2022年的聯展「作浪」與今年於台北當代的個展,此次展出希瑪利.辛格.索恩(Himali Singh Soin) 近期兩個重要系列作品:「我們相應如是」與「如何偉大」,作為對於當代療癒、歷史與科幻文學、生態交織的討論延續。 「引用吧」的空間現場也呈現此兩系列作品相應而生的詩句、聲音與出版,期望能透過跨領域方法,開展對於非線性、複數的另類宇宙觀的認識,並將於展期間持續進行翻譯、研究與活動。 – 希瑪利.辛格.索恩(Himali Singh Soin)1987年生於新德里,現居住和工作於倫敦和新德里。其跨學科作品透過自然環境的隱喻,構建了揭示人類和非人生命之間非線性纏繞的推測性宇宙觀。她的詩意方法探索了各種知識技術,跨越科學、直覺、原民智慧和煉金術過程。 索恩的近期重要個展包括 「第三極」,提森-博內米薩博物館(2022)與Static Range,芝加哥美術館 (2022)。她是2019年Frieze藝術家獎的獲獎者,也曾在蛇形藝廊(英國倫敦)、白教堂美術館(英國倫敦)、達卡藝術高峰會(孟加拉達卡)、Gropius Bau(德國柏林)、薩默塞特府(英國倫敦)、德維藝術基金會(印度德里)、Performa(美國紐約)、米格羅斯當代藝術博物館(瑞士蘇黎世)、上海雙年展(中國)與 DESERT X (美國)等國際重要機構展出。  

  • 時間

    2023.06.17 – 08.05

  • 藝術家

    <a href="https://www.himalisinghsoin.com/ " target="_blank">Himali Singh Soin</a>

View Project

熊洞

首檔展覽「熊洞」受到加拿大原住民口傳故事與兩位展出藝術家的生命經驗啟發,意在審視均質時間、線性發展與資本進步共構下,耗竭的藝術生產與身心運行狀態。藉由對單一度量時間觀的重新思考與設定,展開另種更具對話關係的生存節奏、尺度與形式,以通往更具持續性與創造力的世界創造(worldmaking)。 藝術家丁昶文、王湘靈在展覽中呈現啟發他們創作的休息、迴返、作夢及公路旅行,以孤獨荒涼的奇幻地景,作為想像異質時空的通道。回望既往、獨白、無意識與「不事生產」的邊陲風景相映對話,在自然力量不斷積累與收回的交織處,脫離線性時間,喚起更敏銳的觀看與感受,在看似全無一物的空地上,讓物質說其語言,讓身體與思想皆有處安放。

  • 時間

    2023.03.04 – 04.29

  • 藝術家

    <a href="https://tingchaongwen.weebly.com/" target="_blank">丁昶文</a><br><a href="https://www.hsianglinwang.com/" target="_blank">王湘靈</a>

View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