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強化與複數化 —淺談女性主義環境人文

文|吳虹霏

2022年秋季,筆者在睽違四年後再度踏上歐洲大陸,除了希冀彌補疫情帶來的空白,重新銜接起跨文化的橋樑之外,也好奇繼四年前的出訪調研計畫「On the edge of Europe: 藝術與生態交會之踏查」,歐陸的當代藝術在這個風起雲湧的四年之間,在生態永續面向的討論又再推進了多少,又往哪些面向推進、如何推進。

已揮別疫情陰霾的歐洲藝壇顯得特別熱鬧,各大雙年展、機構型大展標誌著各個看似新興殊異的命題,而若把觀看拉遠一點,便可感受如今處於戰爭、移民、能源短缺、通膨等風暴中的歐洲,在檢討資本主義與殖民歷史、關注弱勢與邊緣族群、應對各種環境與民主危機的同時,也一如其多次站在關鍵歷史的錨點,在危機的最前緣,積極探問著藝術與人類發展的可能性。

面對全球地緣政治、經濟、生態交織的複雜性,與前所未有見的種種危機,人類再也無法只是分類式的從中抽取討論環境或氣候危機,而是應體認更寬廣的永續,更是平等、正義、包容的社會體現。正如筆者近期的研究與此次歐洲行的關注,也不限定於以生態永續為目的的藝術案例尋找,而更是試圖檢視在各種創作、策展與展演的實踐下,如何串起其生態與其相連的社會、地緣政治,以及人類心靈與意識的面向,如何展開對既定的理解與知識框架,以促進一個全新、人類與地球合一的世界觀的養成。

 

在解決方案之餘,問題從何而來? 

隨著2022年下半世界各地陸續解封,環團於各大重要美術館潑漆事件屢屢上新聞版面,在眾人喟嘆藝術淪為環保宣傳吸睛之犧牲品之餘,或許,美術館同時作為文化庇護與殖民掠奪歷史的場域,在面對全球生態危機下,確實需要直視自己如何地參與並共同造就了今日的現實,並積極回應「藝術能做些什麼來回應或甚至挽救這個世界?」

近年在國際上也的確越趨重視對於藝術產業的移動與生產的碳足跡檢視,然而,造成生態危機的體制運作與根本成因的深度討論,則可能被化約為「減碳」或「節約」的解決方案。美術館協會(The Museums Association,MA)在其推出的氣候正義行動中開宗明義表示,回應氣候與生態危機,需與反種族主義與去殖民化的路程並進。 (1) 當朝向世界毀滅的齒輪仍在加速運轉著,我們要如何談已經被犧牲的生命? 如何談論平等與正義? 我們可以從以下展覽中,看見歐陸對其殖民歷史,對於政治框架、宰制他者的模式,甚至西方自由主義造成的暴力的檢討。

泰德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的年度特展獻給澳洲: 「A YEAR IN ART: AUSTRALIA 1992」,其展名源自1992年最高法院的一個著名判決Mabo decision,判定英國以無主之地 ( terra nullius,意指‘land belonging to no-one) 正當化對澳洲土地的殖民敗訴。展覽討論藝術家如何肯認澳洲原住民、托列斯海峽島民與其土地的互惠、照管監護關係,從中鼓勵觀眾直視殖民的歷史與生態後果。

不只英國,各個殖民國家正積極正視自己加諸於被殖民者的社會與環境不公義,威尼斯雙年展(Venice Biennale) 的北歐國家館(Nordic Pavilion),此屆也極其象徵性的更名為薩米館(Sami Pavilion),展出三位薩米族藝術家 Pauliina Feodoroff, Máret Ánne Sara與 Anders Sunna,表彰原住民薩米族的主權。展出作品觸及放牧權被剝削、工業化砍伐的危機,也指出其中糾葛的因果,薩米族的贈與精神,以及在困境中彰顯的精神知識、永續資源運用智慧、母系價值與創傷修復。

提森-博內米薩(Thyssen-Bornemisza Art Contemporary,TBA21)基金會成立的TBA21–Academy自2011年起便致力透過藝術打造與海洋更深層的關係並啟發關懷與行動。其中2019年開幕的Ocean Space致力於透過藝術為海洋發聲、研究與倡議,鼓勵參與與團體行動以回應今日最迫切的海洋議題。筆者於去年十月造訪的兩個展覽「The Soul Expanding Ocean#3: Dineo Seshee Bopape」與「The Soul Expanding Ocean #4: Diana Policarpo 」亦都分別觸及海洋的後殖民介質,與殖民的歷史與自然生物多樣性的交織。

 

跳脫理性與約束牢籠,為何我們不能歡愉?  

在認知到生態議題並非單一事件,而是環環相扣的深刻歷史共業之後,或許會很快陷入道德勸說或清教徒般的禁慾泥沼,而要如何進一步指認邊緣、指認出蒙難的他者,克服彼此的差異,真正一起朝向系統性的改變前進,這些都充滿挑戰。但也往往是在困頓的邊緣處擱淺著還未服膺於理性框架,還未受教條馴化者,流動著能拯救乾渴的,慾望與創造的能量。

「藝術可以如何回應氣候緊急狀態?」是蛇形畫廊自2019年起開展的 「Back to Earth 」計畫的核心問題,這個長期計畫集結了六十多位藝術家與不同領域的工作者的多元洞見與行動方案,試圖在同名的階段性成果展,卸下說教意味,以多重感官體驗釋放推動改變的催化劑。像是Tabita Rezaire與建築師Yussef Agbo-Ola合作的藥用植物裝置、傳奇環境音樂大師Brian Eno 的聲音作品、氣味研究者與藝術家Sissel Tolaas,與Cooking Sections設計的CLIMAVORE菜單,都鼓勵著打開身體留心不斷變化的環境,或許不需汲汲營營向外求環境危機的解方,只需喚醒內在的連結以運用我們已有的感性與同理心。

本次專題中特別介紹的Gherdëina雙年展,亦是在探討自然體的人格(persona)的同時,強調人類、動物、植物與物質之間的互動關係,並藉由各式的表演、山徑行走、聲音、飲食等形式的作品替閱聽者進行感官調頻。英國藝評人Tom Jeffereys便提到「在藝術與生態領域的討論上,往往是目標導向的朝向討論催化改變或提升環境意識。Gherdëina雙年展則是大方展現了被壓抑的喜悅,兩位策展人所鼓舞的歡樂(pleasure),並非是背離不正義、悲傷與憤怒,歡樂反而是抵抗與顛覆的重要介質。」(2) 

 

別讓火熄滅   

加拿大民族與環境研究學者Janelle Marie Baker長年在田野向第一民族長者(First Nation Elders)學習,其非線性且不斷變動的蜿蜒歷程化為一篇篇敘說著動人故事的文章。在文章「Bear Stories in the Berry Patch Caring for Boreal Forest Fire Cycles of Respect」中,Baker敘述熊、莓果、火與人類之間的關係。 (3) 對於原住民,火是土地的清理與照顧者,讓土地容納所有物種,讓莓果的新芽能生長,填飽駝鹿與熊的肚腹,讓獵人有所收穫。在過去千年以來,有限制的燃燒土地一直被視為神聖的儀式與珍貴的原民智慧,直到1908年政府通過禁火的法令。禁火造成過多的森林、降低生物多樣性,影響人類與莓果的互惠關係,更有研究指出,除了氣候變遷,限制原住民的放火也是造成近年森林大火頻傳的原因之一 (4)

再次的,歷史悠久的、具多物種智慧的、從觀察與經驗中獲得的知識被執法者壓制,過於乾燥單一的林地與油田升起一場場大火,建立起「火是危險的」的固態思想。Jennifer Mae Hamilton 與 Astrida Neimanis的文章〈五慾望、五訴求〉(5) 中提到:「火,如同慾望,是個具轉化可能的力量」,並引用Nigel Clark 和 Kathryn Yusoff 合寫的「火不該被撲滅…而該被保存、強化與複數化。」(6) 當他們書寫時,亦是處於被乾旱與野火包圍的世界,而他們以文字召喚一場慾望與訴求的祈雨儀式。

〈五慾望、五訴求〉中,兩位作者提倡將女性研究與環境人文學科結合,主張女性主義除了注入反殖民、反種族歧視、酷兒與廢疾的視角看待正義,更能包容欲求、內在矛盾與差異。Astrida Neimanis在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Kelowna不可割讓的Syilx主持的Feeled Lab,自2019年起以多樣形式的聚會、走讀與跨界合作,致力於關注那些在氣候變遷主流論述下最受影響、最邊緣化的人事物,肯認他們的知識、想法與觀點反而正是我們最需要學習的。(7)

在深層時間中,人類的腳步走得看似極速卻也極緩,我們隔著螢幕看著遠方戰火隆隆,聽著冰川墜落,而跟著一起前進的,飛也似的科技、災難或許並非等待在線性的另一端,正如火與冰也從不分屬兩個世界。先不管剛剛談到的女性主義環境人文這門新學科了,我們最急需的知識裝備或許是先學習忘卻,在面對氣候危機升起的道德與慾望的困局,在人類世的孤掌難鳴下,以多於人(more than human)的世界觀,讓我們的人格越界,與萬物建立起親緣。或許,會發現我們早就帶著危機的解方一路行走,並一起生活。

  1.  Simon Stephens, Museums Journal: the Climate Justice Special Issue, Museums Association, https://reurl.cc/rZGyN1
  2. Tom Jeffreys, Biennale Gherdëina Makes a Case for Pleasure, FRIEZE, https://reurl.cc/bG8QZr
  3. Janelle Marie Baker, Bear Stories in the Berry Patch-Caring for Boreal Forest Fire Cycles of Respect, Extracting Home in the Oil Sands, 2019.
  4. Larsen 1997, 672
  5. Jennifer Mae Hamilton & Astrida Neimanis, Five Desires, Five Demands, Australian Feminist Studies, 34:102, 385-397, 2019
  6. Clark, Nigel, and Kathryn Yusoff, Queer Fire: Ecology, Combustion and Pyrosexual Desire, Feminist Review 118 (1): 7–24, 2018
  7. Feeled Lab官方網站:https://thefeeledlab.ca/about/the-lab/